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國家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特制定本規定。各學院應根據本規定的要求,結合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的具體情況,做好本學科、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管理工作。
一、培養目標
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須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促進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文化以及社會的發展。培養博士生必須堅持質量第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本學科高層次專門人才和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博士生的具體培養目標是:
1.較好地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遵紀守法,開拓進取,努力創新,虛心從善,樹德養身,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同時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學科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高校教學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較大型科研、技術開發項目,或解決和探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能力;必須在科學研究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能較為熟練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3.身體健康。
二、培養方案和個人培養計劃
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原則上按一級學科制訂,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應建立碩士—博士貫通的課程體系。各學科、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是實現本學科、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具體實施方案,是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教學文件,也是進行培養工作、教學管理和質量檢查的主要依據。
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由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所在學院會同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討論制訂,包括培養目標、學習年限、研究方向、培養方式、課程設置、中期考核、科學研究、學位論文等方面的內容。
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應體現對本學科、專業各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共同要求,要對博士研究生在本門學科和所必需的相關學科上應掌握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的深度、廣度和前沿動態提出明確要求,對應閱讀的專著和文獻資料目錄,課程學習方式和考核方式,對獨立從事本學科創造性科學研究工作應具備的能力以及博士學位論文標準等作出具體規定。
博士研究生新生入校后,應根據本學科、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要求,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個人特點,與導師共同制定出其個人培養計劃。
個人培養計劃要充分注意因材施教,發揮博士研究生的特長和積極性、創造性。每位博士研究生制訂好個人培養計劃后,應填寫《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表》,經導師和學院主管領導審核簽字,交學院備案后執行。學生若因特殊情況需要變動個人培養計劃,要征得導師及學院主管領導的同意,在每學期選課期間修改,課程最終選定后則不能再修改個人培養計劃。
三、培養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以科學研究工作為主,著重培養博士研究生嚴謹的學風和治學態度,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合理安排課程學習,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各個環節。
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提倡組成博士研究生指導小組協助導師工作。指導小組一般由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以利于拓寬博士研究生的知識面,開發其創新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指導小組成員在導師領導下開展工作,要充分發揮導師、指導小組和博士研究生的積極性,師生合作,教學相長。在保證培養目標的前提下,鼓勵導師、指導小組采取行之有效、靈活多樣的培養方法,提高培養質量。
四、學習年限
博士研究生的學制為3年,最長學習年限不得超過6年。
五、學科方向及研究方向
學科方向是直接在一級學科下設置的方向。應根據我校本學科的特點與優勢,密切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中具有重大意義或發展前景的領域,把握本學科的發展趨勢,科學凝練學科方向。學科方向個數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9個,且在未來幾年內應基本保持穩定。每個學科方向應有較好的科研基礎和充足的研究經費,有學術帶頭人和結構較為合理的學術梯隊(不少于3人),能開出本學科方向的相關課程。
研究方向是設在二級學科(即專業)下的方向。各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應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科的優勢設置研究方向。一般每個專業設置3-5個主要研究方向,每個研究方向應有2個及以上導師招生。研究方向劃分不宜過窄,且在未來幾年內應基本保持穩定。
六、課程設置(總學分為21學分)
1.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2學分)
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為必修課。通過聽課、課堂討論、閱讀原著、寫讀書報告等方式學習。要求博士研究生較好地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并能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經過學習和研討,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本專業特點撰寫一篇課程論文,并通過課程考試。課程共36學時,學分為2學分。
2.專業課和相關學科課程(16學分)
專業課要注意拓寬基礎,跟蹤國內外學科發展的新趨勢。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拓寬專業基礎需要的基礎理論課和實驗課;二是為進入學科前沿或結合研究課題需要的理論專著、研究專題等課程;三是為適應學科發展,學習有關跨學科的課程。每個學科一般安排1-2門學科平臺課,每門課程一般不低于3學分。其他專業課程一般要求2-3門,每門課程一般不低于2學分。專業課和相關學科課程總學分數不低于16學分。要注意解決好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階段學位課程的銜接和區分。
課程學習可以實行授課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要嚴格組織考試。為拓寬博士研究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創新能力。要在專業課學習中規定足夠的閱讀面和閱讀量。要鼓勵博士研究生選修一定數量的跨學科課程。
3.研究生綜合素質系列課程(1學分)
4.學術交流活動(2學分)
5.學術規范與研究生論文寫作指導(1學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應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參加學術活動應不少于15次,其中有2次為自講報告,學分為2學分。
七、課程考試
博士研究生學位課程考試考前應組織考試小組,由考試小組主持考試(包括會審試題,確定考試方式和評分等)。考試小組由包括任課教師在內的三名副教授職稱以上的教師組成。
考試方式可采用筆試,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評分采用百分制,必須保留試題、試卷。
基礎理論和專業課要逐步推行綜合考試,也可進行單科考試。考試范圍為本學科培養基本要求中所規定的博士生在本門學科和必需的相關學科中應掌握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本門學科及相關領域的前沿動態。
八、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在第二學年上期要對其進行一次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的要求按《四川大學關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規定》辦理。
九、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進行科學研究、撰寫學位論文,是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博士研究生入學后應在導師的指導下,明確研究方向,收集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確定研究課題。應在教研室或科研組作論文開題報告,聽取意見。論文選題確定后,應擬定具體的工作計劃,填寫《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交所在學院審核并保存,同時每學期向所在學院提交《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學期進展報告》。
要積極組織博士研究生參加具有較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工作,參加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學術活動以及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博士研究生的科學研究工作和學位論文工作按照不同學科特點,可以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也可以是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高新技術和重大工程技術的開發研究。研究課題應強調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密切聯系,并盡可能與導師及其所在博士學科點所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相結合。要讓博士研究生在科研實踐中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工作和組織科研活動的能力。
博士學位論文是綜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標志,應在導師指導下,由博士研究生獨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從事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時間應不少于兩年。博士學位論文應表明作者掌握本門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學或專門技術工作中作出創造性成果。
為確保博士學位授予質量,可將博士研究生的畢業與授位逐漸分離,以提高博士研究生授位的要求。學校對博士研究生授位時科研論文發表的基本要求,應按照四川大學學位授予相關規定辦理。
博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工作后,經導師及指導小組審核,認為符合答辯要求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其暫行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組織論文評審、答辯和學位授予審核工作。
對于未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的長學制研究生(提前攻博、碩博連讀、3+2+3研究生),若就此終止學籍離校,學校可發給博士研究生結業證書。若自認為即使延期畢業,論文經修改后仍無法到達博士學位要求,同時答辯委員會認為其論文已達到相同專業碩士學位水平,經本人申請,導師、學院同意,報研究生院審批,可轉為原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并按碩士學位要求,改做碩士學位論文,重新參加碩士學位論文評審、答辯和學位授予審核工作。研究生學籍一旦改為碩士研究生以后,不得再申請轉為博士研究生,若碩士學位論文答辯仍未通過,學校只能發給碩士研究生結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