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的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作為思想政治理論各專業的核心學位課程,主要側重于考查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由來、科學內涵、歷史方位、歷史使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際戰略、黨的全面領導與黨的建設等重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理論與基本方略的掌握、理解與運用情況。
(二)《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碩士研究生的公共政治課之一,主要培養和考察研究生同學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立場和方法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考察學生是否擁有人文和社會科學最新的理論視野,將前沿問題和現實問題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有效結合起來,提升學術研究的思維水平和創新能力。
二、考查要求
專題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由來、科學內涵
1.掌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過程和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偉大意義。
2.理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四位一體”構成的、“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的重要性及其辯證關系。
3.運用
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對“四個自信”的行動自覺。
專題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1.掌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內涵及其重大意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及其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理解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者之間的關系。
3.運用
綜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等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認識和分析現實問題。
專題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1.掌握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總任務的科學內涵、提出依據及實現路徑、“四個偉大”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關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及其戰略意義。
2.理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安排提出的科學依據。
3.運用
培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使命感和主動性。
專題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1.掌握
中國特色經濟理論與制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與主要任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理解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原因及其主要特征、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性和主要內容。
3.運用
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分析經濟建設中的問題。
專題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
1.掌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與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2.理解
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因及辦法。
3.運用
增強對中國政治發展的道路自信。
專題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1.掌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與制度、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意義、認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的重要意義。
2.理解
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及舉措、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意義。
3.運用
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分析和闡述當前文化現象,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提高文化判斷和選擇能力。
專題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
1.掌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制度、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因和主要內容、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原則和措施、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意義及豐富內涵。
2. 理解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意義及舉措。
3.運用
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增進對黨的路線方針認同。
專題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1.掌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制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主要任務。
2.理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人與自然共生的現代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3.運用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培養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
專題九、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掌握
當今時代主題以及中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意義、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對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作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意義。
2.理解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形勢發生的巨大變化及深層原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思想的內在關聯。
3.運用
客觀認識西方治理模式困境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意義。
專題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與從嚴治黨
1.掌握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戰略舉措。
2.理解
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依據和制度安排。
3.運用
增強對黨的領導的認同與擁護。
以下對應考察目的(二),即《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生公共課程的考核。
專題十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和解釋原則
1.掌握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它與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等稱謂的關系。
2.理解
準確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與解釋原則所確立的唯物辯證的歷史觀、自然觀和科學觀等。
3.運用
能夠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各種社會思潮進行反思與批判。既善于吸收積極的思想資源,又能深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問題的理解與闡發。
專題十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與實踐視野
1.掌握
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觀,即現代歷史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這種完備的新唯物主義、合理的唯物主義形態——辯證唯物主義具有歷史和實踐的理論視野,體現為歷史的邏輯和實踐的思維方式。
2.理解
馬克思主義哲學回歸現實世界,在社會歷史領域借助實踐的觀點,超越了抽象、思辨的歷史哲學,批駁了歷史唯心主義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半拉截子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通過唯物辯證法并在歷史科學的基礎上,以歷史性為基礎統一歷史主義,遵循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原則,顛覆了黑格爾的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的唯心主義。
3.應用
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的邏輯和實踐的思維方式,將歷史性與歷史主義結合起來,反對單純的歷史主義立場所決定的絕對的歷史決定論、歷史客觀主義、歷史懷疑論和歷史虛無主義。
專題十三、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1.掌握
要準確把握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它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區別與共同之處在那里。要懂得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唯物主義改造是如何完成的。
2.理解
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黑格爾辯證法及其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在唯物主義立場上重新闡發了辯證法,最終確立唯物辯證法,這一辯證法也是實踐辯證法、歷史辯證法,而且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關系。
3.應用
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用辯證思維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克服機械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同時批駁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與自然辯證法對立起來的做法,促進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與研究。
專題十四、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方法
1.掌握
在現代科學的譜系內掌握自然科學方法、人文科學方法與社會科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僅了解目前有哪些主要的社會科學方法,而且知曉社會科學方法是如何借鑒自然科學方法、人文科學方法和哲學方法的。
2.理解
哲學方法是人文社會科學方法的最高方法;哲學方法論是一切方法論中最高方法論;理解主體間性概念對于社會科學方法創新的意義與價值;知曉解釋學方法何以成為人文科學的一般方法;明確一些最新的社會科學方法。
3.應用
能夠利用所學到的最新人文和社會科學方法從事學術研究,同時始終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理論思維指導實證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