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學科定位與發展目標
中國近現代史屬于中國史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學科專業代碼0602L5。由于我校淵源于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原局創辦的中原大學,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范文瀾先生任第一任校長,史學色彩濃厚,史學研究、尤其在中共黨史研究有深厚的根基,產生過享譽學界的“三駕馬車”(指劉繼增、毛磊、袁繼成三位前輩)。以此為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不斷傳承,專業得以奠基,并于 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近現代史學科形成了三大主流研究方向:即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未來幾年,本學科將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堂教學,立足于我校已經成熟的優勢學科,立足于湖北創新發展的實際,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一方面整合隊伍,凝聚力量,在早期中共黨史研究、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社會研究、晚清民國的諸子學研究、晚清民國的史學史研究等領域形成新的學術增長點;另一方面注重從中國近現代整個長時段來觀察中國現代性的建立歷程,史學經世,回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如何實現的問題。
第二部分基本知識和課程體系
一、知識結構
(一)基礎知識結構和要求
中國近現代史屬于中國史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最新學術動態,具備獨立學術研究能力,并能夠在本學科作出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畢業后能夠獨立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等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并勝任新聞、外事、出版、檔案等有關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工作。因此,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碩士生不僅要具有廣博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傮w來說,其基礎知識結構可分為三類:通用工具性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
1.通用工具性知識
通用工具性知識包括中國語言文字、外國語言文字、計算機、數理統計、地理信息系統、檔案文獻系統等基本知識。其中,外語能夠達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夠在專業工具書的幫助下閱讀一般歷史文獻和寫作專業論文摘要;能夠運用計算機初步進行專業服務,包括檔案文獻檢索、專業制圖制表、文字編輯、數據庫應用等;根據專業需要,應了解數理統計原理,掌握基本的統計技能并能夠運用基本的統計軟件;初步掌握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和檔案文獻系統從事相關研究和資料的處理。
2.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史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大多來自于社會學科,同社會學科有著廣泛交叉。因此,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研究生必須具備哲學社會學科的綜合知識。應當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具備對前沿史學理論和方法、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一般性了解。
3.自然科學知識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密切聯系的交叉學科,其研究涉及天文、氣象、地理、地質、數學、生物、農林、醫學、工業等所有自然科學領域。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研究生應當根據專業和方向需要,初步掌握與其研究方向相關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了解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關研究技能。
?。ǘ┖诵幕蛘邔I知識體系
中國近現代史的專業核心知識領域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中國近現代史文獻資料相關的文本知識;二是中國近現代史文獻資料所包含的知識系統;三是中國近現代史文獻資料所揭示的理論知識。
1.中國近現代史文獻資料相關的文本知識主要指的是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又可分為歷史文獻學和檔案學,其中既包括考古發掘的文物史料、碑刻、文書、方志、歷史文獻等,也包括歷史檔案、書札、日記、報刊、圖片、影視錄像等,還包括獲取、考證與解讀這些歷史史料的基本方法。
2.中國近現代史作為中國史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其文獻資料所包含的知識系統必然與中國歷史密切相關。因此碩士生應初步或者部分具備中國歷史的基礎知識,并了解中國歷史其他分支學科的相關知識。
3.中國近現代史文獻資料所揭示的理論知識來自史學理論與方法和中國歷史其他分支學科。碩士生應基本熟悉各研究方向通論性知識。
二、課程體系
1.公共必修課:
外語(學科英語):4學分;
政治理論課:2學分。
2.一級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方向課(或專業選修課):共24學分。
專業課的設置應緊密結合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來設定。
3.公共選修課:6學分。
4.總學分:36學分。
第三部分基本素質
一、學術素養
1.文化素質:具有較為廣博的人文素質、公共精神和現代意識。
2.科學素質:具備較強的史料考證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3.專業素質:初步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熟讀本學科的代表性研究著作及主要流派,知曉本學科最新學術發展動態,能夠在古今中外互動的視野下形成問題意識,并展開研究工作。
二、學術道德
1.政治與思想素質:品行端正、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2.學術道德素質: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視抄襲為可恥行為。
第四部分學術能力及學位論文要求
一、學術能力
1.獲取知識的能力
熟練運用要求掌握的通用工具性知識,融會貫通。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生應當掌握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初步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科核心知識。了解中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歷史和當代中國關于史學理論和方法發展的最新趨勢。了解本學科中外文的基本文獻。初步具備閱讀和使用中外文歷史文獻和檔案的能力。及時翻閱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中文期刊,把握本學科的學術前沿動態。
2.科學研究能力
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某一領域能夠提出較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在吸收既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能夠初步設計研究技術路線,初步具備運用相關研究方法的能力。
3.實踐能力
對已發表的中國近現代史相關文獻與檔案資料具備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初步獨立評價當代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成果。
4.學術交流能力
初步具備書面、口頭以及運用數字化媒體等視覺技術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初步具備在各種學術會議上介紹相關學術項目和成果的能力。至少參加一次國內學術會議。較為熟練地掌握英語或其他外語。
5.其他能力
學術創新表現在提出新問題、獲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論、運用新技術和獲得新認識等多方面,碩士研究生應當在上述方面具備一定能力。
二、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選題要求
選題應當符合中國近現代史學科要求,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選題有所創新,資料占有充分,結構嚴謹,內容詳實,語言流暢,符合學術規范。
碩士學位論文應能表明作者在本學科上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有獨立收集資料,編輯資料,提煉觀點,從事寫作,獨立創新的能力。
2.成果創新要求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應至少完成6篇課程論文,2篇學年論文。其中至少有1篇以上論文公開發表。
3.規范性要求
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碩士生本人獨立完成。
內容規范:學位論文一般由題目、論文資助聲明、獨創性聲明和使用授權聲明、中英文摘要、目錄、符號說明、正文、參考文獻、附錄、附圖表、致謝、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專利、科研成果等構成。論文內容要求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方法科學。杜絕抄襲剽竊他人成果、偽造篡改數據、論文一稿多投和重復發表等學術不端行為。如學位論文檢測有學術不端行為,將取消答辯資格。
文體規范:論文撰寫中,應當嚴格遵守有關單位、引文、注釋、參考文獻標注等相關國家標準,文字表達準確流暢、圖表清晰規范,應體現出作者嚴謹的學風和科研寫作能力。
印制規范:學位論文力求整潔、清晰、美觀。論文封面應包括分類號、密級、編號、論文題目、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和職稱、專業和研究方向名稱、學位授予單位、提交日期等。同時,按照學位授予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相關規定,提交與印刷論文相同格式的電子版學位論文。
保密規范:涉及國家秘密的學位論文,應當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執行。
4、工作時間要求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至遲應在第二學期末確定學位論文選題,制定出完成學位論文的具體工作計劃,并于第三學期、第四學期分別通過學位論文預開題和開題。本專業碩士研究生最遲應在第五學期初完成學位論文初稿,根據導師意見進行修改。第六學期的五月中下旬進行論文答辯,至少提前一周將論文交答辯委員進行評閱。
5.學術不端行為檢測要求
檢測總文字重復率不得超過15%。專家結合檢測結果判定為有輕度學術不端行為的論文(對應于機檢重復率15%左右),經過一周時間修改并經專家認定合格者,可以參加當年的盲評和論文答辯;判定為有重度學術不端行為的論文(對應于機檢重復率30%以上者),不得參加當年的盲評和論文答辯,不受理其學位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