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的世紀學府,1997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早在1902年山西大學堂(太原理工大學前身)設立之初,其西學專齋就開設了法律課程,并于1906年開辦了法科法律學門,屬山西大學堂早期的文、法、工三科之一。文法與外語學院于2019年11月以原政法學院為基礎,合并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文社科教育基地組建成立。現設法學系、公共管理系、漢語國際教育系、MPA中心以及人文社科教育基地。本科專業為法學、行政管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授權點為MPA(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培養方式為非全日制。
學院現有教職工70人,專業教師56人,教授3人,副教授16人,碩士生導師1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9人,境內外客座教授4人。現有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名、山西省高校學校拔尖人才1名、山西省青年學術帶頭人2名、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1名、山西省“131”領軍人才2名,4名青年教師入選山西省首批“三晉英才“支持計劃。
專業建設方面,近年來學院骨干教師獲批山西省教學成果獎,山西省精品課程、山西省教改項目接連立項。一是法學專業。法學專業獲批2021年度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聚焦山西高質量發展中的“雙碳法治理論與實踐問題”和“文博法治理論與實踐問題”,開設了“雙碳+法律”和“文博+法律”等特色課程體系,著力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法治人才。骨干教師承擔《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教學任務,并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法學各門課程,采用模擬法庭、案例研討、情境劇等教學形式,提升大學生對法治領域意識形態問題的政治辨別力、政治領悟力。師生連續數年在全省各地的農村、社區、機關、企業開展“送法下鄉”公益普法活動,不斷豐富本科教學“第二課堂”,打造課程思政的“實踐金課”,活動成為了太原理工大學的“公益名片”,被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中國教育報等多次報道。二是行政管理專業。以服務國家公共治理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為目標,聚焦山西能源革命和資源轉型等重要領域,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勝任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公共部門從事管理和服務的,并有從事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近年來,行政管理專業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方面做出較大成績,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全國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賽等大型賽事,獲得3項國家級獎勵,15項省級獎勵。三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以“三雙”,即“雙語言”、“雙文化”和“雙能力”為目標,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和外語(英語及第二外語)基礎,具有中外跨文化交際意識,具有國際漢語教育與中國文化傳播能力的人才,能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工作,并具備向高層次國際漢語研究方向發展的潛能。該專業的外國留學生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且報考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海外考生還在逐年增長。中外學生一起學習,一同實習,成為跨文化交際和文化交流的專業學習者與體驗者。
人才培養方面,學院堅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大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學院每學期都會邀請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水平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來我校為師生進行講座授學。注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在國際法等涉外法治課程教學中,引領學生學好國際法,培養學生正確運用國際法思維,堅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利益。在全國法學院校中率先為法學專業本科生設立“大成杯”大學生法學研究課題,不斷提升在校生的科研能力。在實踐環節,連年舉辦“大成杯”大學生法律學術沙龍,邀請專家“線上+線下”指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水平等。學院長期與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山西省人民檢察院、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晉中市司法局、榆次區人民法院、萬柏林區檢察院等單位開展大學生實習合作,不斷加強法律實務部門在實踐資源、實踐平臺和實踐機會方面的供給,推動法學教育與法治實務相互融合。近年來,學生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國家級、省級賽事中屢獲佳績,學生的司考通過率多年來一直穩定于國家平均通過率三倍以上,學生考研錄取率達25%以上,升學院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等國內外名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學生就業分布在中央國家機關、地方各級黨政機關、法院、檢察院、司法局、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知名律師事務所等。
科研方面,學院強化學科建設龍頭導向作用,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大興治學科研之風,科研創新屢有新的突破。近五年來,學院教師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5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7項以及省級科研項目和橫向項目60余項,累計科研進賬突破600萬元;在《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中國行政管理》《中國教育報》(理論版)》《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Finance Research Letters》等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出版學術專著二十余部;多人次榮獲“山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二等獎,多名教師獲“山西省中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山西省“精彩一課”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平臺基地方面,2020年我校入選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2020年山西省司法廳在我院建立“行政立法基地”,2016年山西省法學會依托我院成立山西省法學會房地產法學研究會,2023年山西省法學會依托我院成立山西省法學會民營經濟法治研究會,2020年山西省司法廳在我院建立“行政立法基地”,2021年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與我校共同建立“太原理工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2020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在我院建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立法聯系點”。
榮譽和社會服務方面,學院獲“校文明和諧單位”、“校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校先進基層黨組織”、重點建設的“五星級黨委”和“五星級工會”等榮譽稱號。楊建華副教授獲司法部“全國優秀法律顧問”,鞏燕副教授獲山西省律協“山西省杰出巾幗律師”,張振宇副教授獲中國裁判文書寫作大賽(中國司法案例研究中心主辦)優秀指導教師獎二等獎,多名教師獲山西省模擬法庭大賽優秀指導教師。雷蘭教授擔任晉中市人大常委、人大代表,張振宇副教授擔任太原市萬柏林區政協委員,楊建華副教授和張青政副教授被聘為山西省委法律顧問、山西省政府法律顧問。學院多位教師在山西省法學會房地產法學研究會、山西省法學會民營經濟法治研究會等多個省級學會中擔任重要職務,并在省屬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擔任常年法律顧問,擔任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專家咨詢員、省內基層法院的人民陪審員和特約監督員,在全省有較高的學術和專業知名度。學院連年承接太原市轉業軍官培訓、孝義市政法干部素能培訓等,社會服務卓有成效。學院教師每年承擔數十項地方立法項目,在立法專項研究、立法規劃、立法起草、立法論證、立法后評估、備案審查等方面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為更好地推動山西省轉型發展提供法治保障。與山西省有關黨政機關、司法系統、企業界、媒體等緊密合作,2022年學院為孝義市法學會、山西晉商律師事務所等授牌“法學教育實踐基地”。2023年學院與北京大成(太原)律師事務所、北京中倫文德(太原)律師事務所、山西華炬律師事務等簽訂《涉外人才協同培養框架協議》,為該三家律所和山西綜改區武宿保稅區運營服務中心等授牌“涉外法治人才實踐教育基地”,與澳門濠江法律學社、山西省貿促會等在涉外法治實務領域開展洽談合作。
國際化方面,近年來我院多位教師被派到太原理工大學與西印度大學莫納分校合作建設的孔子學院,以及太原理工大學和阿富汗喀布爾大學合作建設的孔子學院擔任教學和管理人員。2023年由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我院承辦的“唐風晉韻 走進非遺”漢語橋線上團組交流項目成功舉辦,該項目以直播課程與錄播課程相結合的形式,帶領學員了解獨具特色的山西非遺文化,感受更加多元立體的中國,吸引了來自越南、老撾、泰國、牙買加、阿富汗、蒙古國等國家的85名海外學生“云端”相會,共同領略三晉非遺魅力。2023年我院教師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開展學術交流,并受邀線上參加俄羅斯國際涅夫斯基論壇、中日韓知識產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3年俄聯邦總統直屬國民經濟與國家行政學院西北行政分院外事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卡洛列夫·康斯坦丁一行來訪我院,雙方在我院舉行了交流座談會,并且學院為其舉辦了交流介紹會。
校友工作方面,文法與外語學院校友分會成立于2022年,同年,設立文法與外語學院校友獎教獎學金。其中,大成-MXG獎教獎學金由文法與外語學院杰出校友、法學專業2003級馬俊、辛瑞、王貴出資設立,融一獎教獎學金由文法與外語學院杰出校友、行政管理專業2003級李瑞軍出資設立,均用于獎勵促進學院學科發展、提升教育質量及科研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和學業成績優秀、綜合素質突出的本科學生。
踔厲奮發守初心,篤行不怠擔使命。文法與外語學院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校黨委、校行政的堅強領導下,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繼續秉承“求實創新”之校訓,堅持“以文載道、知政求法”之理念,為推動新文科建設內涵式發展和實現綜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而不斷奮進。
上一篇:沒有更多了
下一篇:太原理工大學數學學院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