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是學校直屬的科研教學單位,2006年5月20日正式成立。2005年12月教育部批準“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政法大學)”立項建設。2007年學校在國務院學位辦備案設立證據法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和碩士學位點,下設證據法學和法庭科學兩個方向。2009年北京市教委正式批準證據科學北京市交叉重點學科立項建設。2009年教育部批準“證據科學研究與應用創新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2010年中央政法委批準“法大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入選全國十家國家級司法鑒定機構。同時,證據科學研究院亦是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中心牽頭高校參與單位,和“111計劃”證據科學創新引智基地的實體性單位。
研究院以“辨證據真偽 鑄法治基石”為院訓和發展理念,以文理交叉和教學、科研、檢案三位一體為主要優勢和特色,以法庭科學技術和證據法學為兩大研究領域,以證據法學、法醫學和物證技術學為三個主要研究方向,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與綜合研究為特色,以證據科學的重大理論問題、科技前沿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為主要研究內容,以獲取原始創新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為主要研究目標。截止2018年8月,研究院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73項,出版著作121部,發表論文768篇,其中60篇被SCI、EI、SSCI收錄,獲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派人參加國際交流會200余人次,提交論文129余篇,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近300人次。每年還投入經費30萬元面向全國組織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目前已批準立項課題77項。
研究院依托證據法學(含證據法學、物證技術、法醫學三個研究方向)博士和碩士學科學位點,目前(截止到2018年9月)已招收、培養證據法學博士研究生76人;碩士研究生141人;法律碩士(法庭科學方向)研究生263人,在職法律碩士(證據科學方向)研究生238人。開設了28門證據法學和法庭科學專業課程。依托司法文明協同創新平臺,2013年起開始招收司法文明方向研究生。截止到2018年9月,已招收培養司法文明方向博士99人,法律碩士(司法文明方向)102人。
研究院領導班子由院長(兼黨委書記)王旭教授、副院長張中教授、副院長趙東教授、院黨委副書記楊俊麗副教授組成。張保生教授(原副校長)、陳光中教授為證據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樊崇義教授為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劉耀院士為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艾倫教授為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外國專家咨詢委員會主席。
研究院下設證據法學研究所、法庭科學研究所(“法大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教學培訓部、辦公室和《證據科學》編輯部等機構。其中法大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作為全國十家國家級司法鑒定機構之一,每年受理全國公檢法機關委托的司法鑒定案件4000余件,在國內享有“高效、中立、公正”的良好行業信譽,被司法部指定為全國司法鑒定人培訓基地。研究院現有專職教師33人、證據法學教師13人,法庭科學教師29人、行政教輔6人;兼職教授39人;其中,教育部長江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名譽博士1人。
研究院承辦的《證據科學》雜志(原“法律與醫學雜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學術性刊物,目前已出版發行26卷?!蹲C據科學文庫》、《證據科學譯叢》、《證據科學資料案例叢書》和《中國證據法治發展報告(藍皮書)》及《中國司法文明指數報告》為研究院的五套系列出版物。
研究院籌建的法庭科學博物館于2016年5月20日正式開館,成為是我國第一家集法庭科學(含法醫學與物證技術)文獻文物收藏、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法庭科學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平臺。
研究院自2007年以來每兩年主辦一屆“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截止目前(截止到2018年9月)已召開6屆;自2012年以來每兩年主辦一屆“中瑞證據科學國際研討會”,截止目前(2018年9月)已召開3屆;每年主辦一屆“首都高校證據科學博士生博士后論壇”;2008年起每3年舉辦或承辦一屆“鼎永杯”(第三屆起更名為“宋慈杯”)優秀司法鑒定文書評選活動。
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生學會-為證據科學研究的校內外研究生搭建一個學習、交流、研究和互動的平臺。
研究院目前有面向全院研究生設立的“深圳藍天麒麟獎學金”、“天津津實獎學金”;研究院目前已與美國杜肯大學法庭科學研究所、韓國國立搜查研究所、瑞士洛桑大學等簽訂了互派訪問學者和研究生的合作協議。
上一篇: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
下一篇: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