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源于1910年創建的浙江農業教員養成所,成立于1999年6月,現有農學系、園藝系、植物保護系、茶學系、應用生物科學系等5個系和作物科學研究所、果樹科學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園林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昆蟲科學研究所、農藥與環境毒理研究所、茶葉研究所、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等9個研究所。
學院機關設有黨政辦公室、人力資源辦公室、學科與教育教學辦公室、科研與地方合作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與團委合署)5個部門。
院長:陳學新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趙建明
副院長:祝水金、孫崇德、馬忠華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金敏
師資隊伍
學院按照“引進優秀的人,用好現有的人,留住關鍵的人,培養未來的人”的工作方針,實施人才培養、匯聚工程,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學科建設
學院以建設世界一流學院為目標,持續強化基地和團隊建設,全面提升學科水平。現有園藝學、植物保護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生物物理學、作物遺傳育種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果樹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等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
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發布的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我院園藝學、植物保護被評為A+學科,作物學被評為A-學科。在國家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園藝學、植物保護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園藝學(覆蓋果樹學、蔬菜學、茶學3個二級學科)、植物保護(覆蓋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3個二級學科)。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生物物理學、作物遺傳育種。
農業部重點學科: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浙江省重點學科:生物物理學、作物遺傳育種、果樹學、植物病理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生物學(與中國水稻所共建)。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園藝產品冷鏈物流工藝與裝備
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園藝植物生長發育與品質調控、核農學、作物病蟲分子生物學。
浙江省重點實驗室:核農學、作物種質資源、園藝植物整合生物學研究與應用、作物病蟲生物學。
浙江省工程實驗室:園藝產品冷鏈物流工藝與裝備。
與境外研發機構共建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浙江大學——IBM生物計算實驗室、浙江大學中美分子良種聯合實驗室、國際原子能機構——浙江大學植物誘變種質創新與研發合作中心。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第一期——基礎農學、園藝學、昆蟲學和作物遺傳育種;第二期——生物遺傳多樣性與種質創新、安全農產品;第三期——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品質控制、農業重大病蟲害持續控制。
“985”平臺:農業生物與環境(部分)。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農業生物與環境學科創新引智平臺、作物品質與安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園藝產品品質調控技術研創與應用、種質創新與分子設計育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農業害蟲生物防治的研究。
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農業害蟲生物防治、水稻重要病害的成災機理和持續控制、園藝作物生長發育與品質調控。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害蟲寄生蜂資源挖掘及其應用。
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作物病害成災與控制、果實品質生物學、作物病害成災機理及綠色防控、作物害蟲寄生蜂控害機理及其應用研究、果實營養與人類健康。
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農產品現代物流與質量安全、工廠化設施農業、核技術農業應用、轉基因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園藝作物育種先進技術。
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作物品質與產品安全。
科技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冷鏈食品物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人才培養
學院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全面推進本科全員育人工程和研究生創新培育工程。現有本科專業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1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2個。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6篇,提名獎14篇;建設國家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國家級視頻教學公開課2門,1本教材入選農業部“十三五”規劃教材。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級二類特色專業各1個。2014年學院本科教育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本科專業: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茶學、應用生物科學、園林。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作物學、園藝學、植物保護學、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作物學、園藝學、植物保護、生物學(共建)。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信息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科學與技術、果樹學、蔬菜學、茶學、觀賞園藝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信息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果樹學、蔬菜學、茶學、觀賞園藝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農業碩士、風景園林碩士。
科學研究
學院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緊緊圍繞國家中長期發展的戰略需求,提高科研整體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科研規模快速提升,科學研究持續發展。
1999年-2019年,科研總經費累計達22.89億元;承擔千萬元級科研項目30項,其中擔任首席科學家主持“973”計劃項目3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4項,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11項,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6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24項,其中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8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0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9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省部級以上獎項97項,其中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28項,另外還參與獲得國家獎10項。以第一單位獲主要農作物品種國家審定4個、省級審定38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國家登記1個、省級審(認)定22個,植物新品種權13個,農業部農藥認證1個;獲授權國際專利3項,國家發明專利690項,實用新型專利等64項;獲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2項,浙江省及地方標準9項。發表SCI收錄論文3800余篇,出版著作200多本,其中在Science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論文1篇、合作發表論文3篇,在Nature上以第一完成單位和共同第一作者發表論文各1篇,在Nature Genetics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論文2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PNAS、Plant Cell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社會服務
學院高度重視社會服務工作,緊緊圍繞“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總體目標,做到“思路明確、組織落實、隊伍健全、政策到位、工作主動”。建院來,學院共計5500余人次下農村為地方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舉辦各類培訓班1500余班次,培訓農民5萬多名;建立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70余個。以建設“千畝葡萄千畝瓜,萬畝玉米萬畝茶”為核心,全面聚焦湖州新農村建設,示范輻射作用顯著。以派遣首席專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為抓手,立足浙江,傾力服務三農,成效顯著,已有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1人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榮譽稱號,2人被評為省功勛特派員,35人次被評為省級優秀科技特派員。通過聯合打造西南茶城、精品瓜類基地建設、煙草產業化研究、稻魚共生系統模式推廣等方面開展合作,服務西部,取得初步成效。面向全國,努力躋身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有14位教師被聘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走向世界,邁出可喜步伐,有2人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項目優秀科技特派員榮譽稱號。2016年,汪自強教授作為教育系統的精準扶貧模范,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國際合作與交流
學院國內國際交流頻繁,國際合作渠道不斷拓寬。學院先后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法國、瑞典、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家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的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明顯增加;教師和學生出國進修、學習和從事合作研究日趨活躍。10位教師入選2018年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多位教師在國際學術機構任主要職務,學科影響不斷擴大。
黨建與思政工作
學院黨委堅持“實施黨建偉大工程,實現黨的偉大事業”的工作理念,把思想政治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努力建設為民、務實、清廉的好班子,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建立浙江大學于子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探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加強組織建設,切實履行抓黨管黨職責,全部黨支部通過“五好”黨支部驗收評議;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辦人民滿意教育。農學院黨委榮獲2016年“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10年、2016年“浙江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學院黨委書記趙建明榮獲浙江省高校“最受師生歡迎的書記”稱號。2018年,作物所教工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樣板支部”,茶葉研究所研究生第一黨支部入選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
2020年,農學院黨委榮獲首批“全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級黨組織”,作物科學研究所教工黨支部、茶葉所研究生第一黨支部、作物所研究生第五、七黨支部、昆蟲所研究生第六黨支部、茶學本科生黨支部等5個支部榮獲“全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上一篇:沒有更多了
下一篇:浙江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