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的總體要求
考察學生應達到工科院校本科電子信息類《信息論與編碼基礎》、《通信原理》課程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對所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能熟練掌握并具有正確計算、應用能力。
二、考試內容及比例
本考試課程包括信息論與編碼、通信原理二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信息論與編碼(約占 60%)
一、信息論基本概念( 0~5%)
二、離散信源及其信息測度( 5~10%)
2.2 離散信源的信息熵
2.3 信息熵的基本性質
2.4 信息熵的唯一性定理
2.5 離散無記憶的擴展信源
2.6 離散平穩信源
2.7 馬爾可夫信源
2.8 信源冗余度與自然語言的熵
2.9 意義信息和加權熵三、離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10%)
3.1 信道的數學模型及分類
3. 2 平均互信息及平均條件互信息
3.3 平均互信息的特性
3.4 信道容量及其一般計算方法
3.5 離散無記憶擴展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6 獨立并聯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7 串聯信道的互信息和數據處理定理
3.8 信源與信道的匹配四、波形信源和波形信道( 5~10%)
4.1 連續信源和波形信源的信息測度
4.2 連續信源熵的性質及最大差熵定理
4.3 熵功率
4.4 連續信道和波形信道的信息傳輸率
4.5 高斯加性波形信道的信道容量五、無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5~10%)
5.1 信源編碼器
5.2 等長碼
5.3 漸近等分割性和ε典型序列
5.4 等長信源編碼定理
5.5 變長碼
5.6 變長信源編碼定理六、保真度準則下的信源編碼( 5~10%)
6.1 失真度和平均失真度
6.2 信息率失真函數及其性質
6.3 信息率失真函數的參量表述及其計算
6.4 二元信源和離散對稱信源的 R(D) 函數
6.5 連續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數
6.6 保真度準則下的信源編碼定理
7.8 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的實用意義七、無失真的信源編碼( 5~10%)
8.1 霍夫曼(Huffman)碼
8.2 費諾(Fano)碼
8.3 香農―費諾―埃利斯碼
8.4 游程編碼和 MH 編碼
8.5 算術編碼
第二部分:通信原理部分(約占 40%)
1、 通信的基本概念:定義、系統模型、性能分析、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白噪聲的概念和特點、信道特性、信道容量公式。 5%
2、 數字信號的傳輸原理:基帶傳輸的常用碼型、無碼間串擾基帶系統傳輸特性設計、奈奎斯特準則、眼圖和均衡;基帶傳輸系統的性能分析;載波傳輸的二進制數字調制和解調方法、匹配濾波器、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二進制調制系統最佳接收機性能分析、多進制數字調制的基本原理、產生和解調方法、各種數字調制的帶寬計算;了解現代數字調制技術。 15%
3、 同步原理:載波同步、位同步、幀同步的基本原理和實現方法。 10%
4、 信道編碼:差錯控制技術,幾種常用的檢錯碼,線性分組碼、循環碼的原理和編解碼方法。 10%
1、 選擇、填空題: 20%;
2、 解析計算題 40%; 3、分析設計題 40%;
注:以上比例僅供參考,綜合題型是不同部分內容或不同題型的混合,在試卷中會經常出現。
三、考試形式及時間
考試形式為筆試,考試時間 1.5 小時,滿分 65 分。
四、參考書目
1、 《信息論與編碼(第 2 版) 》,傅祖蕓 著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21226700, 出版時間:2014-04-01;
2、 《通信原理(第 7 版)》,樊昌信、曹麗娜,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8-08768-0,出版時間:2014-02-01